

| 当前位置:先进典型 > 支部党旗红 |
| 强化政治引领,深耕学科特色,以高质量党建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师生联合党支部 |
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师生联合党支部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考古学科发展为己任,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各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理论学习制度化与创新化相结合。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固化每周四下午为集体学习时间。在坚持支部书记领学、党员跟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题发言+专题研讨”、“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等多种学习形式,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组织党员积极参与学校线上理论答题活动,以考促学,巩固学习成果。二是党性教育现场化与专业化相融合。充分发挥考古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党性教育课堂延伸到考古工地。通过组织师生党员赴相关考古遗址现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研学,引导党员在历史场景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三是组织生活规范化与常态化相统一。严格按照规范记录组织生活,确保流程严谨、内容翔实。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议和党员大会,研究决定支部重要事项,充分发挥党内民主。支部书记带头讲授专题党课,结合考古学研究前沿与中华文明探源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党课的专业性与思想性。 二、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师生力量,服务学科发展大局 支部着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效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为考古学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一是党建引领学科规划。建立党建与业务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考古系党员扩大会议,邀请非党员教师和学院领导共同参与,围绕学科发展方向、科研项目申报、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决策。二是师德师风常抓不懈。支部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含非党员)开展师德规范与警示教育学习,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环节恪尽职守,争做“四有”好老师。三是榜样示范彰显担当。在学科建设、田野考古、科研攻关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支部党员始终冲锋在前。特别是在考古实习基地的运行管理中,党员教师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确保了田野教学与实践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彰显考古特色,促进党建业务双丰收 支部积极探索党建与考古事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优势。一是党建活动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在考古一线。组织全体教师赴考古实习基地,现场参与发掘工作研讨、遗物整理分析,并就后期工作规划进行部署,并赴临城县考古所进行观摩交流。这些活动既丰富了组织生活形式,也直接服务了专业工作需求。二是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同向同行。 支部鼓励并支持党员教师利用理论学习时间,面向全系师生开设系列学术讲座,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师生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三是科研成果与服务社会互促共进。在党建引领下,考古学科科研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度考古系在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多项成果—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共计 3 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 1 项;发表或出版学术论文和著作共 27 篇(部),发表论文中包含 SCI、SSCI、A&HCI 以及 CSSCI 等核心期刊论文 18篇。2024年在临城县建立考古实习基地,获批河北省东方人类起源与文明探源重点实验室。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科声誉,也为揭示中华文明风采、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师生联合党支部将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深化理论武装,夯实组织基础,创新工作载体,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再上新台阶,为培养卓越考古人才、探索中华文明根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供稿:历史文化学院、党委组织部 |
| 发布日期:2025-08-05 |
| 版权所有  河北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