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院:坚持“示范性+师范性” 党建引领铸就未来卓越教师

    一、案例叙述

(一)案例名称

坚持“示范性+师范性” 党建引领铸就未来卓越教师

(二)实施时间

2019年至今

(三)背景及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教师教育学院秉持一融双高理念推动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以党建为出发点引领、拓展思政工作和育人工作,用有内涵、有活力的党建活动提升党组织吸引力,充分发挥“组织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协同融合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四)活动主体

学院全体研究生党员

(五)案例成果

1.教育硕士第一党支部获第一批校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021年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党委给予项目指导、经费支持(1万元)、人员培训等支撑,建设党建工作室,开辟网络公众号宣传;

2.党建案例获学校“书记好党课”一等奖、河北省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三等奖,创新性理论学习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3.《建党百年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研究》课题获2021年河北省社科基金立项;

4.近三年研究生党员发表科研论文25篇,教育类省级课题立项11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技能比赛获奖40

5.以“‘未来教师·说’——发出新时代师教人的声音”为主题形成系列微课视频20节,师德涵养主题项目荣获河北师范大学2023年度“十佳校园文化品牌项目”

6.“百名研究生党员讲述百个党史故事”主题微党课展播荣获学校优秀网络思政案例二等奖;

7.《共抗疫情 爱国力行系列作品》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二等奖、河北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  

8.微党课《太行山里的“抗日军政大学”》入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会教育学会”组织的“百年党史”展播;

9.党员服务实践项目被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今日头条、河北新闻网等媒体报道10余次。

   二、案例思路

   (一)建设理念:“党建示范性”+“党建师范性”双轮驱动

1.将培根铸魂贯穿研究生党建始终

坚持在四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理论学习上下功夫,做好思想引领;坚持在政治素养上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研究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助力组织引领;坚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围绕教师教育特色,着力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实践引领;坚持在榜样示范上下功夫,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朋辈力量,筑牢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助力价值引领。

2.将师德培养贯穿研究生党建始终

研究生最大特点是研究型学生,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和学业成长意愿,研究生的党建思政只有融入研究生的学业当中,才能见实效。而教师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党建工作又具有一些特殊性,需要注入浓浓的师范味道,才能使党建工作成为师范教育的有力支撑。同时,以“党建规范+师德伦理”高标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答辩制,党员转正承诺制,以“师德”为内核实行广泛教育、重点培养、择优发展的“三步走”成长模式。

(二)建设路径:“三课三点一主线”实践方法

“三课三点一主线”是指以“真知课堂”聚焦武装头脑为基本点、以“红色课堂”聚焦宣传引领为着力点、以“实践课堂”聚焦投身教育为落脚点,以培养师范生“为中国而教”主题主线,开展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

   三、案例做法

(一)“真知课堂”:以武装头脑为基本点,用理论学习筑牢“教育报国”理想

1.以“重要讲话”+“时事政治”+“教师视角”为三要素的理论学习方式,制定学生支部理论学习方案,确保理论学习有主题、有主线、有成果、见实效。工作开展以来,研究生党员结合教师角色定位开展了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教师行为规范、教育家精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及学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理念与育人价值等理论+业务学习160余场次

“师德养成”为内核,秉承“学、讲、用、行”的思路,开展“人人主讲师德理论、人人讲练课程思政”党建活动,引导研究生党员将理论“学进去”、“讲出来”、“用起来”。通过“让堡垒更强 让旗帜更红”疫情主题党课,“百名研究生党员讲述百个党史故事”党史讲述,“讲学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学二十大热词”“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大先生’”等专题学习,引领党员把“为未来中国而教”的信念与自身未来教师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党员角色与教师角色的相互促进。

2.紧跟时政热点,抓重要精神、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和重要人物,结合丰富的燕赵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党建工作。2022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进军令十周年之际,组织研究生走进阜平骆驼湾开展实践研修活动,感悟乡村振兴新变化。2023年五四青年节,组织研究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并前往白寨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实地感悟总书记提到的“自找苦吃”精神,坚定师范生扎根乡土的教育理想。

(二)“红色课堂”:以宣传引领为着力点,用青春之声淬炼“躬耕教坛”本领

以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为重点,通过“讲出来”将所听所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学生自主结队,分别负责讲解、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完成一节7-8分钟的视频微课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深入推进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由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党员以时间为主线,划分主要党史阶段,整理一百个党史故事素材。学院全体党员进行阅读学习,并每人认领一篇党史故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录制成100节微课视频。学院微信公众号将研究生党员制作的微党课视频进行推送展播,引导广大同学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2023年,以“‘未来教师·说’——发出新时代师教人的声音”为主题形成系列,学生在自主设计课程、讲课的过程中完成“看:体验-研:思考-讲:内化”学习闭环,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和实践技能。截至目前,共录制20节视频微课,并在学院微信公众号推送,形成了主题突出、线上线下联动的红色宣讲体系,真正实现“一支队伍参加活动,更多同学接受教育”。

(三)“实践课堂”:以投身教育为落脚点,用教育家精神彰显“新时代筑梦人”担当

1.凸显研究生师范性,在躬耕教坛中筑牢师志

基于师范气质专业、学业、就业、择业和职业的“五业”融合思路,支部党建注重思想引领助推专业技能的进阶发展与实践素养的提升。

一是充分利用河北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国培” “省培”的优质中小学校长、教学名师等资源,邀请百余位教育家型校长、全国模范教师,开展学术沙龙、教育教研等活动。走进石家庄二中、衡水中学等基础教育名校,进行实习实践和课题调研,强化教师素养。

二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技能实训,实现以赛赋能。通过实践活动月、学术活动月、实习预备大课、实习验收大课等竞赛活动,实现以赛代练全覆盖。“田家炳”杯是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比武的最高国家级赛事,三年来,学生共斩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2项。

开展服务河北县乡中小学“五育并举”教育实践。支部结合教育硕士专业特点,以研究基础教育难题为主线,从中小学学情调研、中小学教学环节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宣讲支教等多维度展开实践服务。深入河北沽源县、赞皇县、保定市满城区等太行山区乡村学校,开展助力乡村美育实践。先后为柏乡槐阳中学、宁晋六中、隆尧尧山中学、唐县二中、内丘四中、鹿泉一中、清河五中等16所次县乡学校进行线上线下教育实践,累计授课300余节,辐射班级92个,服务4200余名中小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突出研究生主体性,在组织管理中锤炼师能

1)体验式挖掘

立足实践地红色背景和育人价值,研究生团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策划方案撰写、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宣传。充分发挥研究生各自专业特长,自主设计实践环节,如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生负责党史学习等环节,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生负责实践地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等介绍,教学(音乐)专业学生带大家齐唱红歌。在走进浆水中学的党建活动中,学生自主设计了“重走抗大路”红色研学、李保国太行“新愚公”精神学习、“红色浆中”优秀教师访谈、赞美乡村教师情景剧演出等具体内容。研究生团队在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类中锻炼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学生中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意见、敢于创新的意见领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成长。

2)沉浸式感悟

校内与校外、高校与场馆、高校与中小学多方协同联动,实地开展浸润式实践育人活动,在走访中感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的发展变革、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脱贫攻坚成果、教育发展与变迁、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师范文化。先后组织党员走进阜平骆驼湾、正定塔元庄、石家庄解放纪念馆、邯郸曲周科技小院、定州晏阳初故居、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等地。截止目前,共前往19个实践目的地,参加活动累计584人次。

3)主动式传承

“真知课堂”培育师德“红色课堂”砥砺师能“实践课堂”筑牢师志通过党组织的培养,毕业党员政治素质、教育能力、职业素养过硬,更加坚定了“为未来中国而教”的职业理想信念,先后到人大附中、清华大学附中、北京一零一中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衡水中学、唐山一中、石家庄二中等校任教在工作岗位上继续践行做“四有”好老师的初心使命

四、创新点

(一)彰显师范底色,推进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

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结合学生特点、培养目标,找准工作定位和发力点,推进思政工作品牌化建设。涵养教育情怀是教育硕士培养的伦理使命,是“振兴县域高中”政策的教育回应,是塑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核心关键。学院将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在思政工作中以师德浸润为重点加强对师范生的培养:以“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为指向,聚焦“一践行三学会”目标,“践行师德”:激发师德情怀、明确师德规范;“学会教学”:强化教师技能、提升教学能力;“学会育人”:体验组织管理、突出综合育人;“学会发展”:做好生涯规划、体验真实职场,培养堪当大任的卓越教师。

(二)突出知行合一,促进思政工作落实、落地

思政工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入脑入心,是否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本案例旨在打破单一刻板的纯理论教学,突破“教育抽象化”“载体单一化”等思政育人难点、痛点,以实地寻访、参观体验等形式,打造贴近学生认知与兴趣需求的情怀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国情、认知社会、了解民情,着力让学生通过亲历实践的体验改造、实践主体的思维与认知优化,将间接经验内化为自身认知,促使研究生既善于学懂理论又善于融入实践。通过丰富的学习进程与学习任务,着力提升情怀教育深度与体验感,强化教育硕士师德素养教育的实践取向。

(三)强调养成渗透,扩大思政工作覆盖面

紧紧抓住网络平台这个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实效性、广泛性、丰富性等传播优势,汇聚青年之声,扩大思政工作覆盖面。通过“学、讲、练、用”的方式,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与教师职业素养,以“人人主讲师德理论、人人讲练课程思政”为主线,通过制作和推送视频微课的形式,将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延伸到网络,打造党建、网络思政融合育人模式,扩大宣传教育效果和影响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研究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切实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打破思政工作地点相对固定、覆盖面窄的局限性,拓展思政育人工作空间。

(四)注重党员引领,发挥榜样示范力量

学生自己学、自己讲的形式有效改变了以往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教育主体性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思政工作中的参与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不仅增强研究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也激发了他们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使命感。重视在研究生群体中培养“意见领袖”,将学生自己制作的党史故事微视频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作用和朋辈力量,培养他们引领正向舆论的言辞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榜样示范力量的同时,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供稿:教师教育学院、党委组织部
发布日期:2025-04-17
版权所有  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