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项目建设 > 创新案例 |
| 教育学院教育本硕学生党支部:铸魂育人,学思并进 “4×4”体系创新学生党员培养工作 |
教育学院教育本硕学生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于学院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以纵向专业组合方式构建的教育学本科学生和教育学术硕士学生党支部,曾荣获校基层先进党支部。构建“4×4”体系创新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以建设“四心”强根基为工作思路,以提升“四力”促发展为工作重点,致力于打造一支“党性纯洁、思想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学生党员队伍,形成“支部有号召、党员有行动,学生有响应”的生动局面。 一、案例做法 教育学院教育本硕学生党支部以政治建设为先导、班子建设为基石、队伍建设为根本、活动建设为纲要,建设“四心”强根基,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体系。 1.政治建设为“先”,学习思想“守初心” 建立全方位思想引领机制。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的首要政治任务,确保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确立“三大紧扣”学习主线,创新理论学习模式,探索“双轨并行”学习新径,实现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和特色化。 2.班子建设为“基”,筑牢基础“强核心” 建立“三维联动”工作机制。支部建立起“立体交互网络”式的“三维联动”工作机制,“一维”引领线,串联起学院党委与学生的纵向联系,紧紧跟随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坚定政治方向;“二维”互动面,强化支部间的横向交流与协作,推动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三维”监督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部内外监督反馈体系,确保党建工作规范透明、决策科学。 3.队伍建设为“本”,锤炼本领“育匠心” 以思想引领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双促进为队伍建设模式。鼓励党员将党的理论与自身专业发展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建立发展党员科学化、管理党员精准化、服务党员专业化“三化”管理机制,关注党员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同时紧密结合师范教育的特色,专注于师范生培养和顶岗实习,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师范生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4.活动建设为“纲”,贴心服务“暖人心” 制定为民服务“三化”要求。通过项目化实施、专业化实施和常态化服务的“三化”模式,多方联动,汇聚各方资源,展示独特优势,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品牌活动示范,引领发展方向,发挥支部党员专业特长和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深化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计划,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二、案例成效 教育学院教育本硕学生党支部以提升“四力”促发展为工作重点,通过重点抓政治学习、抓组织建设、抓作风建设和抓品牌特色,努力做到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锤炼党员有力、组织党员有力,构建出一个更加坚强有力、富有活力的党支部,切实发挥了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强大支撑力量。 1.抓政治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做到教育党员有力 以“三大紧扣”为学习主线,实行“双轨并行”学习新方式,培育政治信仰坚定的党员队伍。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行,党员实现从“学深悟透”到“真信笃行”的跨越式转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成为党的理论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成功培育出一支政治信仰坚定、理论素养高的党员队伍。目前已开展常态化理论学习30余次,支部内系列理论学习20余次,分享主题20余次,涉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价值意涵》《科研论文写作分享》等主题。 2.抓组织建设、强化队伍建设,做到管理党员有力 严明党建责任,推动党员干部能力提升,构建高效有力的领导核心。成立“师生结合型支委会”,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优势,实现党支部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创新发展;重视干部选拔与培养,支部书记以上率下做表率,做好领头羊;选拔党性强、作风正的学生党员进入支委会,不断强化支部班子队伍。支部书记曾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本学年,被推选为共青团石家庄市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指导学生科创项目26项,获省级奖励6项。规范党支部建设,激发党支部活力。建设制度化,制定并实施《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手册》等文件;组织生活实际化,将传统的“三会一课”与鲜活的主题教育、党员活动日深度融合。 3.抓作风建设、强化党性修养,做到锤炼党员有力 严格标准程序,推动党员发展与培养科学化,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先锋。始终坚持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考核标准,建立各种信息库,实行“一人一档”;积极组织支部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全员参与;积极鼓励学生党员参与学院工作,深入基层加强群众联系,在服务的同时锻炼自我、不懈奋斗。教育本硕学生党支部党员获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河北省优秀学生干部、河北省三好学生、冀青之星标兵、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市优秀共青团员、校青年五四奖章、最美新时代未来大先生、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青年志愿者等20余项省市级荣誉称号、40余项校级荣誉称号;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省级课题2项,省级科研项目立项40余项,校级科研项目立项40余项;获得国家奖学金5次,省部级奖学金1次,校级奖学金50余次;科创竞赛获“挑战杯”一等奖、“调研河北”特等奖、“冀青调研”特等奖等省级奖励40余项,校级奖励30余次,院级奖励20余次。 4.抓品牌特色、强化创新精神,组织党员有力 以“微讲微学”为宣讲平台,打造“党性教育”新阵地。创新开展“微讲微学”微党课活动,鼓励全体党员人人讲党课,“轮流为师”,现已开展以“弘扬教育家精神,砥砺前行践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为主题的系列微党课十余期,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发布多篇关于微党课的精彩报道,线上线下宣传覆盖全院学生党员和团员青年,相关报道累计阅读量达千次。 以“党建宣讲”为引领,带动团建“思想同行”。支部申报“怀远求真延安行”宣讲团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团,正在积极组织开展宣讲活动。成功开展4次宣讲,直接覆盖学生达到200余人次;组织开展3次党课,参与人数达100余人,覆盖本科全年级。 拓宽党日活动领域,开启“请进走出”交流新篇。联合学院内外师生党支部共同开展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组织支部党员前往西柏坡、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校博物馆等红色历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实地感受红色文化,增强党性修养。 引领志愿新风尚,践行为民服务初心使命。常态化推进“每月一主题·志愿服务在行动”系列活动,创新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形式,深入同学群体展开调研……支部党员2023-2024学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100余小时。由支部书记担任指导教师,支部学生党员作为负责人和骨干成员的暑期社会实践“求真求知队”入选全国“井冈情·中国梦”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活动(河北共7项),赴井冈山开展《以融媒体“星星之火”燃起红色传承的“燎原之势”——基于对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的调查研究》,相关成果获得挑战杯“红色专项”河北省二等奖,被《人民日报》视界平台报道。支部党员所在社会实践队伍事迹受到了《人民日报》多家平台、长城网冀云、长江网、河北新闻网、石家庄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三、案例经验 (一)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始终坚持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原则,建立“三维联动”工作机制。以“严”字为行为标准,持之以恒打造守纪律、讲规矩、重执行的党组织。支部建立起“立体交互网络”式的“三维联动”工作机制,“一维”引领线,串联起学院党委与学生的纵向联系,紧紧跟随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坚定政治方向;“二维”互动面,强化支部间的横向交流与协作,推动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三维”监督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部内外监督反馈体系,确保党建工作规范透明、决策科学。强化党支部互动与反馈闭环,搭建意见反馈桥梁,实施分层级分领域的联系制度,确保党员与群众声音畅通无阻,从而增强党支部工作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二)结合专业本研相融,提升支部引领 以思想引领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双促进为党员培养模式。以“学”字为进步阶梯,坚持不懈建设善学习、善思考、善创新的党组织。鼓励党员将党的理论与自身专业发展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建立发展党员科学化、管理党员精准化、服务党员专业化“三化”管理机制,关注党员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同时紧密结合师范教育的特色,专注于师范生培养和顶岗实习,注重整合资源,促进专业化发展。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党建活动,如思想政治视域下的教育问题选题调研、专业经验研讨会、教学实习等,促进党员对教育专业及行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同时,鼓励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本研融合,共同提升教育水平和党性修养。 (三)精心打造特色品牌,树立支部标杆 抓品牌特色、强化创新精神,提升服务保障力。以“干”字为行动准则,矢志不渝锻造有担当、有作为、有影响的党组织。深入挖掘教育本硕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策划并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意和特色的党建活动,如“微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和成果,树立党支部的良好形象。注重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党建成果。 |
| 供稿:教育学院、党委组织部 |
| 发布日期:2024-11-07 |
| 版权所有  河北师范大学 |